推广垃圾分类,中国为什么这么急?

2019年08月21日

2019年6月11日,住建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20年,46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2年各地级市至少有一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进一步细化了垃圾分类推进的明确目标。

从2015年到现在,垃圾分类及处理相关政策不断增加且力度不断加强,为什么我国急于推广垃圾分类呢?小编带你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的背景、发展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垃圾分类的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2010年我国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是2.21亿吨,到2015年已增长到了2.58亿吨,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逐年增加的生活垃圾对于清理、运输和末端处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2016年生活垃圾已达到2.7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为2.03亿吨。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将达到2.15亿吨。

2014—201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

图源网络

2017年重点城市垃圾产生量排名(万吨)

图源网络

在过去的模式中,生活垃圾产生后除了塑料瓶、纸箱等由零散人员回收后进入资源回收渠道外,在源头和过程中都没有实现垃圾的减量,所有种类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转运,加大垃圾分拣难度。根据住建部的信息,截止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2亿吨,卫生填埋量为1.21亿吨占垃圾处理总量的60%;焚烧量为0.75亿吨,占垃圾处理总量的37.7%。

2017年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数据来源:住建部公开资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推行,广大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已有明显改观,但是大部分仍处于“愿分不会分”的尴尬局面。在分类制度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是垃圾分类制度的重中之重。

垃圾分类的现状

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工作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通过废品回收行业回收有价值的废弃物,其他废弃物品直接打包处理。我国当时的垃圾处理产能严重不足,导致垃圾分类并未发展起来。21世纪初,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住建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这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但垃圾分类仍然没有较大突破。

自2015年起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出且力度逐渐加强,到2019年6月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截至2019年我国垃圾分类行业相关政策

图源网络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重心是将居民的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产量预计在40-50%,对于这部分垃圾的收集效率较低。参考其他国家厨余垃圾的收集目前为10-20%左右;按照上海市发布的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2019年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超过2.1万吨,湿垃圾分类处理量日均0.5万吨,占总垃圾量的22%。

2014—2018年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

图源网络

目前各个国家针对厨余垃圾都在朝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美国通过安装厨余垃圾粉碎机,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由于我国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负荷并未考虑厨余垃圾进入污水管道,可能会导致污水处理厂水量负荷增加,对于水质会产生一定影响。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向

群众缺少垃圾分类的基本认知

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原因有很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大多数试点城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即使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也会有一部分居民不具备垃圾分类的知识。如果想更加有效的推行垃圾分类,分类标准应进一步优化,与各类信息化手段结合。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方式,继而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链条才能完整的运行。

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我国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管理上的挑战远大于技术挑战。我国人口众多,在垃圾分类系统的运行需要投入比其他国家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必须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直到形成规范的制度约束以及道德自觉,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在管理手段上可以建立强制性惩罚措施,保证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