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举办 《公园城市指数》发布

2022年07月14日

2022年7月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指数》的研究与编撰遵循“价值导向、人民感受、客观数据、科学计算”的基本原则,包括1份总报告和15份专题报告,共计110万字。

2022年7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在银川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

段进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在2022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大会上

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

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最大影响力的城镇化进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 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态提出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是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新道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开展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实施城市生态用地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202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着公园城市正式进入到示范推广阶段。

段进教授指出,为落实中央精神,同时将天府新区的探索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城市转型发展方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四川天府新区于2020年开展《公园城市指数》(后简称《指数》)的编制工作。《指数》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整体统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城市规划专家组成联合课题组。历时两年,《指数》作为全球首份公园城市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包括1份总报告和15份专题报告,共计110万字。

不发牌、不排名、不评比

引领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指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聚焦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及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需求,转变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吸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一套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价值体系。

段进教授表示,《指数》研究系统地深入阐释公园城市理论,明晰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评价维度与度量标尺,形成一套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各方主体,提供技术支撑,以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公园城市愿景,促进这一新的城市发展范式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强调,公园城市不是搞形象工程,不是占耕地做公园。公园城市指数不做简单的指标堆砌,其价值追求也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标新立异的新排名体系,而是聚焦时代趋势和新理念的切实落地。《指数》不发牌、不排名、不搞评比达标、不接受城市申报,而是从大安全观、生物多样性、高质量发展、文化软实力、城市治理等多种新视角指标反映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与成效。希望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套更温和、更包容的新型公共技术产品和系统化、可操作、创新型的解决方案,把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传递给所有城市。

多维度、综合性、权威性

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基本工具

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倒逼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如何推进绿色城镇化,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抓手、一个工具。

石楠秘书长表示,《公园城市指数》就是提供这么一个工具,就好比血压计一样,是测量城市是不是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基本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城市。比如说,高品质生活是不是绿色、传统文化是否得到保护传承与发扬光大、人与自然之间是不是和谐等等。

“不仅要提供一个这样的工具,还要使这个工具具有权威性。”石楠秘书长说道。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项目整体统筹者,是中国科协的一流学会,又是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是最具权威性的一个学术团体。为了研制《公园城市指数》,学会组建了非常强悍的研究团队,邀请一批院士专家作项目顾问,动员了行业最顶尖的研究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直接参与这个工作。

看得懂、可感知、能参与

做人民感受得到的有温度的指标

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段进教授介绍,《指数》包括“1-5-15-45”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这些指标选取强调关注人民的感受和发展实效,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比如说, “1”是指1个总目标,也就是“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5”是指5个重点领域,分别为“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15”是5个领域中包含的15个指数,包括“安全永续、自然共生、环境健康、城园融合、田园生活、人气活力、生态增值、生态赋能、绿色低碳、文脉传承、文化驱动、开放包容、依法治理、多元共治、智慧治理”。

段进教授指出,这些指标聚焦人民关切问题,响应人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侧重人民实际需求,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重视人民感知视角,选取“让市民看得懂、可感知、能参与”的温度指标;注重人民心理感受,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石楠秘书长表示,公园城市在重视生态的基础上,强调了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公正和民生福祉,更重视人的感受,要为城市居民创造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

数据多样、动态、客观、全面

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段进教授表示,《指数》在数据来源方面大量采用不同行业和新技术手段的多元化数据,在数据类型方面遵循城市周期规律,既有体现城市久久为功的用地空间和人口变化数据(10年周期),又有体现城市当前状态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年度更新),也有监测城市动态变化的大数据信息(实时更新)。

石楠秘书长表示,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长周期的,《指标》的数据不是一年的,而是10年甚至更长周期的。数据来源中,在总数据中,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不到50%,其他都是客观数据,如遥感数据、大数据、专业调查的数据等,这样相对比较客观、权威些,《指数》研究必须采用客观数据。同时,数据支撑全面化,吸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链条数据。

科学、严谨、精密计算

引导城市关注其短板和薄弱环节

段进教授表示,《指数》研究从价值导向出发,尊重体系的逻辑性,采用“头部型”架构,对“5”大领域进行等量权重分配,引导城市全面均衡发展,没有采用“腰部型”和“底部型”架构。

段进教授介绍,在指标体系形成的基础上,采用了“10+N”的试算方法:选取国内不同地域、不同区位、不同大小的1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市,包括西宁、包头、沈阳、青岛、洛阳、扬州、成都、昆明、桂林和珠海对指标进行试算,以验证指标是否具有广泛适用性;同时选取在特定指标方向表现较好的N个特殊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保证指标取值的合理性。通过试算,科学客观地反映了这些城市的优势和短板,为它们进一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指出了方向。

10个试算样本城市的结果雷达图

石楠秘书长表示,现在发布的《指数》是1.0版本,样本城市仅为10个,以后还会对全国所有地级市进行测算,到一定阶段,还会对国际城市进行测算。未来,《指数》将通过持续的深化研究和功能迭代,走向国际,构建一个具有时代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城市发展指数,体现中国的国际担当。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