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2019年10月22日

  生态环境部举行了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出席发布会,向媒体介绍了我国自然生态保护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自然生态保护司崔书红司长,向大家介绍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先通报几项工作。

拾起卖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服务“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放、管、服、治”四个方面,推出20项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一是加大“放”的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领域市场准入清单,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进一步减少行政申请材料。推进道路运输车辆年审、年检和机动车排放检验“三检合一”等。

  二是优化“管”的方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的指导意见。将在2020年年底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三是提升“服”的实效,增强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基础上,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同时,积极推动落实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第三方治理企业所得税、污水垃圾与污泥处理及再生水产品增值税返还等优惠政策。

  四是精准“治”的举措,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稳妥推进民生领域环境监管,分类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精准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统筹规范生态环境督察执法。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强化责任担当,健全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二、严厉打击涉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行为,强化履约监督管理

  9月16日,2019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今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32年,不断修复”。大会的主题是“打击涉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行为,强化国内履约监督管理”。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30周年。30年来,中国始终认真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坚持政策法规建设、生产削减、消费淘汰和替代品发展“四同步”的指导思想,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协调推进履约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中国已如期实现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累计淘汰ODS约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中国政府把严格执法作为巩固履约成果的重要保障,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涉ODS非法行为,已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ODS专项执法行动。2018年,排查相关企业1172家,对涉及非法生产和使用CFC-11的企业依法立案查处。2019年,进一步加强CFC-11主要原料的源头管控,对全部16家副产四氯化碳企业实施24小时驻厂监督,并实施在线监控。对11省市泡沫制品等企业开展执法检查,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议定书。

  下一步,中国政府将持续完善协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家履约能力建设,保持对已淘汰ODS的严格监督管理,坚决履行好承诺。中国政府也愿与各缔约方、国际组织继续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持续履约的体制和长效机制。

  三、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

  生态环境科技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自7月19日上线以来,得到地方和企业等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平台共有注册用户近400人,总访问量近4万人次,日均访问量700人次左右。通过平台,用户提交需求200多项,平台工作人员和专家团队已对大部分需求做了线下对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开展了系列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线下推介对接活动,分别在成都、长沙举办了长江上、中游“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指导广东省和天津市举办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累计推介污染治理技术670余项,共计300余家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技术需求企业、3300余人参加了对接推介活动,汇集环境治理与管理需求共400余项。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充技术成果数据信息,加强线上互动与线下对接服务,逐步增强平台对地方政府、企业在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中环境管理与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帮扶地方和企业治理污染,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