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简单地“减污降碳”
2021年06月15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们参与全球气候行动的最大决心。自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后,“碳”字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有利于营造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运动式的弊端,特别是在实际行动中,个别地方出现了“为减污降碳而减污降碳”的简单、粗暴的思维和方法。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个时间点达到峰值的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循环利用以及用技术手段对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近10年来,国际社会在气候中性、碳中和方面开展了很多实际行动,早日实现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大国在气候行动中博弈的焦点。我国庄严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50多个国家宣布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近100个国家正在研究各自的目标。
走向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这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是对传统工业化的“高碳经济”带来了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一种矫正。“高碳经济”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人口数量巨大、人均收入低、能源强度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透支,而要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气候行动”在一些地方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地方管理部门为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减污降碳”,个别利益集团大玩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忽视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没有找到绿色转型的道路之前就武断地中断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从历史上看,这种简单、粗暴行为最后带来的“一地鸡毛”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下世界经济大背景下,无疑是“自废武功”的愚蠢行径。试想一下,如在煤电碳达峰问题上,关停1000多座燃煤电厂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但在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37%的比重下,传统燃煤电厂的迅速退出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我们的重点是要加快技术改造,实行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有序地退出。
人类的发展是要有足够的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以及替代资源,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能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地开发出足够的替代资源支撑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厦。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既定的前提下,我们为之制定的政策、执行的措施,需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以技术创新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8.23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人民币,这与我们广泛地、开放地采用新技术,以科学技术为技术路线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但以技术创新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才是平衡环境与发展的根本之道。在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发展共享经济、扩大碳汇潜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为中心不动摇,在普及推广“适用性”低碳技术的同时,寻求突破“颠覆性”低碳技术。
地方各管理部门需要协调行动,花更大精力帮助企业用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而非简单限制。一是大力开发使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技术高效化和清洁化地改造传统化石能源,发展生产工艺节能技术;二是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及在智慧能源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能电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低碳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三是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创新氢能技术,发展新一代风能、光伏、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发电技术和蓄电池技术;四加快碳循环再利用技术创新,开发先进高效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质燃料或合成燃料技术、人工光合成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甲烷化技术、吸碳建材技术等,以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五是加快生物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的固碳能力,加速城镇生态系统碳汇保护与提升。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确的应对之道将带来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不能准确判断则将掉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陷阱”。
来源:生态文明建设与研究
修改后的文章以《碳中和不是简单“减污降碳”》为题刊于《环球时报》2021年6月2日第15版
作者: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 发改委: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 2024年09月27日
- 家电“以旧换新”后,旧的去哪儿了? 2024年09月26日
- 汽车以旧换新成效如何?消费市场运行怎样?... 2024年09月25日
- 支持政策全面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2024年09月24日
- 各地最新再生资源回收相关利好,建议收藏! 2024年09月23日
- 河北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09月12日
- 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9月11日
- 天津市汽车置换更新活动实施细则发布 2024年09月11日
- 天津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09月10日
- 从全球来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2024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