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产业链的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

2020年12月1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郭福华

——在第一届中国数字化仓储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二О二О年十二月五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郭福华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化仓储发展论坛,刚才前面两位领导讲的很好,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点产业链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的事情。

党的十九届中央五中全会已经通过了建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发展规划,规划对于十四五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内容就基本上都定下来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就是建议当中提出, 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为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还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其中这里面我认为以5G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新基建及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内容之一,特别就是新基建的建设,将会加快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是指发展科技端基础建设设施,包括七大方面,我认为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经济社会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点,也是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牵引力,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为推动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数字经济,那我国的数字经济是在长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走信息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的还是比较快的,在2018年联合国统计数字经济美国还是最大,中国仅次于美国,2018年我们数字经济规划是达到31.3万亿元,在GDP的比重是超过34.8%,居世界第二位,到2019年是去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占GDP的比重达到36.2%,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国家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我认为如果说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了我国交通运输、生活出行、物流送达、城市建设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新型基础设施他的建设将是为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新基础设施还将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强大的牵引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首先要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企业中多数专家认为,数字化转型主要内容包括要素、过程和产出这三方面的数字化, 要素数字化 主要体现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推进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培育融合培育数字化人才 , 过程数字化 涉及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升级 , 产出数字化 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智能升级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创新。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要深刻理解习 近平 经常提到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深层含义,理解了数字化转型我们就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智能制造就是基于新一代新型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且将企业的各类业务流程、运营过程均纳入制造系统当中,才能够实现数字化转型,真正进入数字经济领域。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包括智慧城市等都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中央确定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打造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市场。 我们说两个循环,我们循环的动力靠什么? 如果靠我们传统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的经济长期支撑几大支柱,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房地产,还有一个是信息产业。 除了信息产业现在还在不断的发展以外,我认为房地产和汽车基本上是一个天花板,我们新的循环要靠什么? 就是要靠打造我们的数字经济来作为新的引领,不仅中国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也将推动亚洲及全球加快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 从习近平最近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讲话,以及在中国与东盟博览会的支持当中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并向世界各国表明,我们愿意共同合作推进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的合作。 党和国家在发展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方面不仅向全国进行部署,也在向世界做一些战略布阵,我 们在数字经济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可以做一些引领作用。

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我们知道5G将构建全新的 网络体系结构,将是高速度、低延迟、大覆盖广连接,主要承载大容量、大视频、超高清、虚拟现实以及数据流的传送,5G为智慧城市发展全面赋能带来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性发展。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将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将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包括今后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地下管网、地面楼宇布局、城市交通网络等都将应用数字孪生和虚拟现实技术形成数字孪生城市,以便于智慧管理、智慧运行、智能调节、智能维护。 我们知道在建设雄安新区的时候有两个城市要建设,同时一个是真实的城市一个是数字孪生城市,他以后在管理运行方面完全由数字孪生城市来替代一些原来做不到的事情。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不仅涵盖各行业各领域广大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也应该涵盖各行业和各领域供应链。 数字化的供应链必将与数字化的产业链相衔接,才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数字经济发展,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物流、采购、供应等环节已经开始在向数字化转型。 当数字经济发展成熟并成为经济主体的时候,传统的制造方式和供应方式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不管是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产品、销售流通等环节都是数字化对接。 如果企业或者是供应链都实现数字化,就没有市场,当然可能还有一些 特殊的传统工艺和定制化产品不需要数字化,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范围。

众多的中小企业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数字化转型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有一 大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平台和企业来推动实施,才能够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而且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两年都能够转型成功。 那这个里面数字化转型还有一个大的条件,就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七大新基建之一,核心是建立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

一是智能化生产 ,把原有的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车间工厂等成为智能化工厂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网络化协同 ,不同企业之间不同的生产链和供应链之间进行协同,打造全球和国内不同领域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是规模化定制 ,包括2B和2C,工业互联网通过数据的精细化让用户和企业直接面对面的进行定制,减少企业的库存,而且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生产;

四是服务化延伸 ,由于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工厂企业卖出的设备都安装了通信模块,因此企业不仅是卖设备,同时通过收集信息实现故障监测在线维护等,现在制造业的服务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一些价值。

当然工业互联网不像消费互联网这样成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完善,那随着数字经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供应链的数字化也将提速,其实国务院各部委包括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网信办、文旅部等都出台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文件的内容是涵盖全面的,既包括产业链的范围也包括供应链的范围,还包括服务业的范围。 比如除了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外,那商务部提出要搞数字化贸易,已经提到流程上来了,文旅部提出数字化旅游、数字化体育,人民银行推进数字货币,这个都是在全面的推进。

在供应链方面是发改委和网信办发了一个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上云、用数、赋智这是他们集中的几个方面的事,这个文件主要目的是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 数 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在这个里面有三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打造数字化企业 ,在企业上云等工作基础上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 二是构建数字化产业链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通报,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资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 三是培育数字化生态 ,打破传统商业模式,通过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会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跨界融合,着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型创造,培育新业态, 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构造生产性服务+商业模式+经营服务的数字化生态 ,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充分发觉新内需。

文件引领的方向给供应链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还有许多的工作难度需要不断的突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最受制约的还是核心技术,特别是工业用的芯片、软件、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还比较缺乏,当然这个也是我们潜在的巨大市场。 其实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仓储数字化发展问题,那我前面主要是想讲一下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性问题,仓储的数字化应该由在座的各位专家讲的更明白更透彻,当然仓储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仓储实现数字化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还是相对更容易一些, 一个是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 ,许多大的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都建立了数字化仓库或者是智能化仓库,有经验可以推广, 二是仓储相对封闭 ,受外界制约因素比较少,容易实现数字化,当然现在的数字化仓储可能还比较初级,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等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侯,仓储数字化以及供应链数字化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上仅供大家参考,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 中物联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